2017年半月谈(第16期)(精选)【11】
做改革文章,为发展注入活力源泉
今年6月30日,全国首个公共资产负债管理智能云平台在南宁正式上线。首期建设以“三个一”(一套公共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一张财政地图、一份资产负债报告)为主要内容,还包括融资交易、产权信息等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资产从评估、确认到最终交易,所有信息都公开透明。”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评价说,更多的机构可以参与资产交易过程,通过竞价方式让国有资产交易定价更为合理。
该平台凭借智能化管控和监测,既让政府资产实现“摸得清、来去明、管得住、利用好”,还为“不能腐”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带来的不仅有透明,还有高效。继2015年成立广西首个行政审批局之后,南宁不断探索行政审批机制创新,集中办理全市行政审批事项,提高窗口部门的审批效率;通过“零跑腿”“容缺后补”“微信预约”“并联审批”等举措,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
南宁市政务服务中心将规划、城建、工商等11个部门的80多项非主审要件事项共200多项材料纳入“容缺后补”缺项受理,群众平均办理时限缩短了10个工作日;广西还率先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业务“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预约、现场领证”的一站式服务。
做法治文章,营造文明有序之都
南宁市以法治建设助推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文明的形成,2012年以来持续推进的“礼让斑马线”活动最为人称道。
“‘礼让斑马线’已成为南宁街头最美风景线。”南宁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李少辉表示,礼让给南宁交通秩序带来了明显变化,市民对公交、出租车行业投诉量与公交、出租车行车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
80%以上的礼让率、95%以上的公交车和出租车都会礼让--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到各种文明礼让行动中,“礼让斑马线”正逐步向“五个礼让”延伸,即斑马线前讲礼让、行车会车讲礼让、有序排队讲礼让、乘坐公交讲礼让、乘坐电梯讲礼让。
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少城市平安建设压力增大,警力配比不足问题尤其突出。“运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警务’,是我们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抓手。”南宁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唐斌说。
近年来,南宁公安部门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与阿里巴巴、腾讯、中科院等国内顶尖的互联网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天网、地网、物联网”三网并举,社会管理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实名制联网门禁报警系统、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铺开,构建起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
随着这一治安防控体系投入运行,今年上半年,全市“两抢”警情同比下降20.64%,盗窃电动车警情下降21.69%,“黄赌”警情下降12.5%。
做民生文章,下“绣花”功夫造福百姓
虽然是首府城市,南宁市仍面临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压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不轻,全市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自治区级贫困城区。为此,南宁市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出台涵盖产业发展、企业帮扶、教育支持等多方面的“1+10”系列文件,做实精准扶贫。
“前些年全家一年只有2000多元收入,现在搞旅游,开船收入1.8万元,加上租船的提成,一年收入2万多元。”上林县澄泰乡62岁的村民韦友忠说。2016年,南宁减贫11万多人,实现104个贫困村、1个贫困城区脱贫摘帽。
南宁深知,民生文章,不仅有扶贫一篇。百姓关切的城市建设,同样是值得下“绣花”功夫的要紧文章。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南宁市东西主干道民族大道一度是市民怕走的常态拥堵道路,经过整治后,不仅路宽了、行车速度快了,还能赶上“一路绿灯”。这背后是一系列“微调整”:增开右向岔道,增设停车安全岛;对信号灯实施“绿波带”设置,保证车辆只要按照规定速度行驶,一路所经路口都可赶上绿灯。
很多其他“贴心”的变化也正在悄悄发生:固定位置的公共自行车与流动的共享单车和谐相处,为市民提供多种骑行选择;南湖沿湖步道铺设透水沥青、加盖厕所,休闲散步更加舒适;邕江两岸打造18个公园70多公里绿道,让邕江水“可见可听可戏”……
“造福百姓是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努力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南宁市委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