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半月谈(第16期)(精选)【15】
新农民引领新农业
和多数年轻人一样,费明锋也想去城市闯一闯。他先是“北漂”了5年,后又到湖州市区做小生意,摆地摊,开服装店,开小吃店……几经辗转,费明锋重新审视农村的创业资源:20年前卖湖羊就能挣钱,现在市场这么大,能不能重操旧业,自己养、自己卖?
2010年,费明锋流转了480亩地,投资300多万元创办了一个家庭农场养湖羊。依靠“夫妻俩+父母+老丈人+小舅子”的六人班底,创办了锋盛家庭农场。如今,锋盛家庭农场的湖羊常年存栏3500头,年产值500多万元,利润率超过40%。
除了经济效益,费明锋还从门外汉变成了湖羊专家,走出了“种植为养殖服务,绿色生态自循环”的养殖新路,并扩大到周边种粮农户,催生了“羊粪换秸秆”“秸秆换种子”市场,秸秆再也不会一烧了之。
近年来,浙江各地涌现一批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农民,他们在城市闯荡后选择回归乡野,掀起火热的农创大潮。“这些人成为杭嘉湖平原农业的新领头人,浙江农业大有希望。”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唐冬寿说。
这个镇做了什么,百姓幸福感大增--广州新塘镇新农村建设观察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的新塘镇曾是全国最大的牛仔服装生产、出口集聚地,服装制造给当地环境带来了较大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新塘镇开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百姓的幸福生活为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治安管理,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使全镇上下重现活力,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改善,幸福感、归属感不断提升。
还美于心,创建镇村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新塘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所有新塘居民的愿望。”新塘镇党委书记李永强说,近年来,新塘镇坚持“要发展先抓环境”的理念,综合治理乡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半月谈记者走在新塘镇的乡村路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垃圾,一阵微风吹来,带着农田里淡淡的泥土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这里已看不到过去工业污染严重的影子。
新塘镇瓜岭村是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华侨村,村里随处可见清代公祠、古旧民居,以及保留完好的碉楼和巷道。瓜洲河以东的百年荔枝林更是独具特色,春天荔枝树开花,洁白一片,满河飘香。就是这样美丽的村子,在几年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
瓜岭村党支部书记黄锐升说,以前祖辈留下的古建筑和景观缺乏科学管理,近年来在镇政府的系统整治下,历史建筑风貌得到更好的保存,还规划出40余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瓜岭村中有两个非常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间。瓜岭村村民说,以前村里也有公共厕所,但比较简陋,经过时会闻到味道,很影响村里的整体环境。现在,改造后的卫生间干净明亮,环境更加清新。
在瓜岭村还设有一个垃圾中转站。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村里扔垃圾缺乏系统管理,较长时间不清理就会有味道,处理垃圾也是靠村里自己的垃圾填埋场。现在每天都会有车来清理垃圾,由镇里统一处理。半月谈记者在走访几个村子后发现,垃圾的系统处理在新塘镇已十分普遍。
李永强说,近些年新塘镇改善升级了城中村配套保洁设施,投入1200多万元升级辖区大型公园和公共绿地,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乡村变得越来越美,村里的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今年5月,瓜岭村的一位村民在村口开起了农家乐。“虽然经营刚起步,但村里的环境建设让我对农家乐的未来很有信心。”这位老板对半月谈记者说,去他店里吃饭的顾客,还可以免费租脚踏车在村里新修建的绿道中骑行,感受淳朴民风,体验大自然的乐趣。
迎外为家,营造外来人口归属感
新塘镇也有“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去年,新塘镇一支由村民组成的群防志愿队,成功协助增城警方捣毁一处出租屋内的贩毒窝点,抓获贩毒人员4名,缴获疑似毒品1.7公斤。
新塘镇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比例严重。为了让外来人口体会到家的感觉,自2014年7月以来,新塘镇广泛发动各行各业和居民群众参与平安创建工作。3年来,新塘镇群防群治力量共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案件400多宗。全镇案件类警情连续3年不断下降,群众对治安的满意度持续上升。
半月谈记者在塘美村看到,每个出租屋门口都安装了摄像头。村里还定期向各出租屋业主普及法律法规,要求他们了解自己租客的情况,以确保出租屋内绝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据了解,新塘镇将出租屋管理和禁毒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向出租屋业主发出“常回出租屋看看”的倡议。
除了治安做得到位,新塘镇还积极推进落实增城区来穗人员融合行动:为50名外来人员子女举办“与爱同行”心理健康交流讲座;打造来穗人员“创业港湾”,为他们提供就业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免费亲子游……
塘美村会向本地村民进行与外来人员和谐共处的思想教育。塘美村支书刘沃康说,外来人员工作生活不易,希望大家能互帮互助、和谐相处。
“我已经在这里工作4年了,很喜欢这里。”在塘美村一家服装加工厂打工的湖南小伙陈志光说,本地人很好相处,治安也好,住在这里特别踏实,有安全感、归属感。
还权于民,促进当地民风和谐
“我们做事必须承上启下,除了上级要求做的,还必须时刻为村民考虑。百姓想做什么,我们就要踏踏实实为他们去做什么。”刘沃康说,想要治理好整个村,领导班子一定要有为百姓服务的理念,让他们有获得感、幸福感。
在塘美村委会,有一个可容纳200人的民主议事厅,村里但凡和村民利益相关的议案结果,都是村干部与村民或村民代表在这里商讨产生的。
刘沃康介绍,近期有外企在塘美村开发项目,需要租用村集体留用地,因为和村民的切身利益相关,要不要租、如何租、租多少钱等问题,村里都要听取村民的意见。若商议过程中,村民对企业提出的租金有异议,村里就会开村民大会讨论,采用集中度高、大家相对满意的意见。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新塘镇全镇46个村(社区)已于去年底全面完成了民主议事厅建设。今年新塘镇继续加强议事厅管理,每个月对议事厅运作情况进行监督统计,建立“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村级基层组织管理机制。
一位塘美村村民欣慰地说:“民主议事给了老百姓发挥作用的平台,让我们的手里有了‘实权’。”刘沃康告诉记者,近几年,百姓和村干部的交流多了,干群间的误解减少了,整个村的民风有了很大改变。
新塘镇百姓当家做主还体现在村级干部选举上。镇政府时不时会派人到各村走访,与村民沟通,掌握村干部的工作状况,并发掘当地有能力、有威望的人,重点引导和培养其成为新一届的村领导班子成员。
李永强说,该做法实施以来,村干部的个人素质、村支部的战斗力相比以前更强,领导班子对村民的服务意识有了明显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青山绿水入“划”图--国土规划编制的广西探索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广西规划》)今年7月26日在南宁正式通过专家评审。《广西规划》作为全国省级国土规划的首个成果,包括顶层设计、10个前期专题研究、规划文本、编制说明和图集,以及“1+N”模式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在近期于南宁召开的全国省级国土规划编制工作研讨会上,该成果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为其他地方省级国土规划编制提供了示范。
先行先试,思路明确
2017年1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对涉及国土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均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
为推进《纲要》提出的关键指标、重大任务细化落实,国土资源部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省级国土规划编制。各地积极行动,广西在总结此前全国国土规划编制试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土规划》等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启动这一工作。
基于全区国土空间开发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系统评估,广西明确了规划编制的工作重点: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方面开发和保护格局,对三类空间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提出调控措施;针对不同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整治,并为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老少边贫地区协同发展等重大任务设计区域协同工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