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半月谈(第15期)(精选)【5】
节点性、被动式参观考问基地“讲故事”潜力
近年来,不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继免费开放,然而其中的一些基地人流量并没有预期的高,陷入尴尬境地。“参观者不少是学校组织去的,逛了一圈,却对展览印象大多不深刻。”在15岁初二学生王可祎的印象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难与“趣味”“生动”联系在一起。
山东省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栾景乐表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但从近些年参观祭扫情况来看,参观高峰有特定的时间节点,出现在清明、“七一”和烈士纪念日等,其他时间则明显陷入参观低谷。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当代江西所副所长吴晓荣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有的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依然采用一种平面的、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方式,趣味性、互动性差,说教成分多,自然起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讲故事’的文化机构,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良知的代表者。”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说,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要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需要多方位挖潜。
“看不懂”、“靠自悟”?要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浙江良渚博物院院长马东峰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目的不仅要重视文物标本,更要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内容、形式、传播都要丰富起来。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不少专家表示,“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的展馆中普遍存在。半月谈记者发现,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未真实再现历史遗存,很难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杨建华认为,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件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具备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表达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知晓、接纳、共情、内化为理念和世界观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大基本步骤,目前就一些国内的抗战纪念馆来说,表达方式千人一面的问题仍然突出。
“馆内讲解员的编制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没有变化,但展馆面积已经扩大了四倍。”一家地方性革命博物馆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各种宣教活动的兴起,馆里一年要对接300多家机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众教育的功能。此外,不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馆多址”的模式,陈列馆的专业讲解力量十分紧张。
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建议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调增,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绝大多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物征集、研究和宣讲经费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造成资金缺口,只能从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中挤占列支。多名基层工作者建议,建立常态化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避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尴尬。
同时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想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人们生活当中去。”杨建华说,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今天,我们怎样弘扬爱国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披着揭露真相外衣诋毁英烈的谣言屡禁不止,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恶劣影响。
这是一场思想争夺的热战。是坐等人们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权掌握在手里?今天,我们究竟应怎样弘扬爱国精神?
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有的人从否定“老祖宗”到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从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到否定重要历史人物;另一方面,有人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回忆一次接待多家外国媒体记者参观展览馆的经历:他们一同参观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抚顺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馆等。“外国记者不理解中国人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敏感程度和感情。”王建学感慨地说,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外国媒体只知道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对于南京及抚顺大屠杀知道的甚少;只知道中日之争,不知道日本侵华是中日之争的发端。
“这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南京市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实践启示我们,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要依托阵地建设,不断挖掘其蕴藏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才能筑牢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发掘、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杨建华建议,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陈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