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预测押题: 近日,新闻媒体披露百万网红博主户某某被封号的详情。其中提到,该网红博主的标签言论是“你是‘苹果人’还是‘安卓人’”,以此恶意制造社会对立,收割流量牟利。整治恶意制造对立的互联网流量, ...
预测押题: 近日,新闻媒体披露百万网红博主户某某被封号的详情。其中提到,该网红博主的标签言论是“你是‘苹果人’还是‘安卓人’”,以此恶意制造社会对立,收割流量牟利。整治恶意制造对立的互联网流量,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某网红博主通过制造“苹果人”与“安卓人”这类标签恶意制造社会对立以牟利的现象,我认为这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当前网络空间中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流量变现灰色模式。其本质是将复杂的社会个体简单标签化,通过刻意放大甚至虚构群体差异来煽动对立情绪,最终目的是收割注意力实现商业利益。这种行为的危害绝不仅限于网络空间的喧嚣,更会侵蚀社会信任的根基,必须予以坚决整治。 一是侵蚀社会信任基础。当“苹果人”“安卓人”这类人为划分的标签被反复强调并赋予对立性解读时,会潜移默化地削弱社会成员间的普遍信任感和基本共识。网络空间本应成为思想交流的平台,却在刻意煽动下演变为群体攻讦的角斗场,导致理性对话空间被压缩,社会凝聚力受到损害。 二是毒化网络舆论环境,助长非理性情绪蔓延。为了追求流量的最大化,一些内容生产者热衷于捕捉并放大社会生活中的个别现象或微小摩擦,通过标签化、戏谑化、极端化的叙事,将其包装成普遍的群体矛盾。这种“愤怒传播最快”的逻辑,使得网络空间充斥戾气,挤压了理性、平和、建设性声音的生存空间,让广大网民在信息获取时感到疲惫和焦虑。 三是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认知。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接触这些片面强调身份对立、渲染群体冲突的内容,容易使他们过早地被植入偏见思维,误将简单的标签划分和情绪对抗作为认识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这对于培养全面、辩证思考的能力以及培育和谐、包容的社会心态极为不利。 有效治理这一乱象,需要多方协同、综合施治,形成长效机制。 第一,压实网站平台的主体责任。平台不能再唯流量至上,必须将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纳入核心算法逻辑。例如,建立负面情绪词库和内容识别模型,对明显意在挑动对立的标签化内容进行流量限制或标注提醒;优化推荐机制,增加内容真实性、理性程度、信息价值等维度的权重,让更具深度和建设性的内容获得展示机会。同时,要严格落实实名制,对违规账号及其背后主体采取禁言、封号、纳入黑名单等处罚,提高违规成本。 第二,提升网民的网络素养和媒介批判能力是治本之策。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每一位网民都应努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保持一份审慎。在接收信息时,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站队;在表达观点时,秉持就事论事、理性客观的原则。应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增强对“情绪陷阱”和片面叙事的识别与免疫力。 第三,监管部门需强化精准打击与长效监管相结合。应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各类新型网络戾气行为的认定和处罚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当前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重点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评论等重点环节,正是精准施策的体现。关键在于推动治理常态化,避免运动式执法后问题反弹。同时,应鼓励建立跨平台的黑名单共享机制和违规MCN机构的联合惩戒机制,防止违规者在不同平台间流窜。 第四,积极壮大主流舆论,让正能量声音成为网络空间的主角。在清理负面信息的同时,更需大力扶持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鼓励创作更多反映真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激发理性思考的优秀内容,用优质内容挤压负面情绪的生存空间。主流媒体和权威机构应主动设置议题,及时澄清谬误,引导公众就真正的社会议题进行建设性讨论。 整治恶意挑动对立的网络流量,不仅是一场网络环境治理战,更是一场关乎社会心态健康、关乎民族未来精神面貌的守卫战。我们需要共同携手,让思考超越情绪,让理性穿透喧嚣,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增进社会理解、凝聚社会共识的宝贵公共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