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预测押题: 高考分数远超一本线的学生填报高职院校、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回炉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职业院校录取分数线堪比“双一流”……近年来,“高分读职校”“本升专”“反向升学”等现象屡屡引发舆 ...
预测押题: 高考分数远超一本线的学生填报高职院校、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回炉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职业院校录取分数线堪比“双一流”……近年来,“高分读职校”“本升专”“反向升学”等现象屡屡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对此,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看不懂”——已经取得了高分、高学历,为何要“逆向”学专科?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对于“高分读职校”、“本升专”等所谓“逆向升学”现象,我认为这并非简单的教育路径“逆转”,而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才成长路径日益多元化的一个生动体现,是个人理性选择与教育供给改革同频共振的积极信号。其背后折射出的,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实质性提升和社会人才观的积极转变。 “逆向升学”现象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助于优化国家人才结构。当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量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这些高素质生源涌入职教领域,将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推动社会观念的积极转变。这种选择有助于打破“唯学历论”的陈旧观念,推动社会从看重“一纸文凭”向看重“一身技能”转变,从崇尚“学历光环”向崇尚“实干贡献”转变,有效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第三,倒逼教育体系的优化调整。学生对教育类型的选择,是对教育供给质量最直接的“用脚投票”。这种现象促使普通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与市场接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也鞭策职业教育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和内涵建设,形成良性竞争、错位发展的教育生态。 第四,有助于缓解社会的教育焦虑。它展示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多元成才路径,说明成功并非只有挤普通高考“独木桥”这一条路,为广大学子和家庭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选择,有助于引导社会建立更加健康、理性的教育期望。 为了让这种多元选择成为常态并发挥更大效用,我们需要多方发力,采取一系列切实举措: 一是从根本上强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动态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加强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深化产教融合,不是简单校企合作,而是要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实训资源,推广“订单式”培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前沿技术和真实项目。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和技术创新,并吸引企业优秀工程师、高技能人才进入校园授课。 二是持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破除就业壁垒。要加快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法律规定,重点打破职校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的隐性壁垒。要真正畅通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让学生看到清晰的成长路径。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推动用人单位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定中,对职业教育毕业生一视同仁,保障其享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全方位展示职业教育正面形象。媒体要客观、全面地宣传报道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成功案例和优秀毕业生代表,讲好职教故事。学校和社会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和规划指导,特别是普通中小学阶段,可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要大力表彰和奖励在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营造“崇尚一技之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成就每一个人。“逆向升学”现象启示我们,人生的赛道是旷野,而非单一的轨道。我们应摒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以更加开放、包容、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种教育选择、每一条成才路径。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了哪条路,而是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并且能否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努力奔跑。作为政府,我们的责任就是搭建更多、更宽广的立交桥,确保每一条道路都畅通无阻、光明璀璨,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上跑出精彩,为实现人生价值和服务国家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