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预测押题: 近日,某县消防救援大队通过微信工作群下达“月度指标”,要求各街镇必须完成“行政处罚不少于2件、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任务,该县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发现后,及时予以制止纠正。为执法 ...
预测押题: 近日,某县消防救援大队通过微信工作群下达“月度指标”,要求各街镇必须完成“行政处罚不少于2件、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任务,该县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发现后,及时予以制止纠正。为执法设置KPI,针对指标化执法,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对于题目中提到的某县消防救援大队通过微信工作群下达行政处罚“月度指标”这一现象,我认为这实质上是一种扭曲的“指标化执法”或“罚没KPI”。这种将执法数量、罚款金额与绩效考核硬性挂钩的做法,严重背离了行政执法“纠正违法行为、维护公共秩序”的根本初衷,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并坚决纠正的错误行为。虽然该县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已及时介入纠正,但此类现象反映出的深层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指标化执法会带来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第一,极大损害法治的公正性与公信力。执法一旦异化为完成罚款任务的工具,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将荡然无存。 第二,极易导致执法行为的变形。为了凑足指标,执法人员可能采取“一刀切”式罚款,甚至对没有违法或情节轻微的行为进行处罚,例如报道中提到的对系好安全带的司机仍以“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进行处罚,这严重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三,这种“为罚而查”的模式会扭曲执法目的,助长形式主义和滥权作风,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割裂党群干群关系,破坏营商环境,最终损耗的是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任和政府的形象。根治这一问题,需要从思想、制度、监督和财政等多个层面系统施策,协同发力。 第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正确理念。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治教育,深刻理解行政执法的核心在于预防和纠正违法,而非简单惩罚或创收。执法活动应体现善意和温度,其最终目标是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任何与此相悖的做法都必须纠正。 第二,坚决废除罚没指标,建立科学的执法质量评价体系。考核指挥棒至关重要,必须彻底扭转“以办案数量和罚款金额论英雄”的旧有逻辑。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探索,将考核重点从“罚了多少”转向“问题解决了多少”和“群众满意度如何”。例如,引入“违法行为整改率”、“群众满意度”、“执法规范度”等更能体现执法社会效果的指标。有的地方推行执法办案积分制,综合考评案件质量、管理、效率、能力与效果,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第三,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透明,扎紧制度笼子。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的作用,对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没指标的行为做到“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同时,要大幅提升执法透明度,例如通过公开执法依据、流程和结果,引入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些地方在交警部门增设事故证据公开展示环节,有效减少了争议,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切断“执法”与“创收”的利益链接。一些地方对罚没收入存在依赖,是“逐利执法”难以根除的深层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着力拓宽地方财政收入渠道,培育特色产业,盘活存量资产,切实降低对罚没收入的依赖。同时,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罚没收入全额上缴国库,与执法部门的经费保障完全脱钩。 执法指标化是对法治精神的严重亵渎。我们应该从这起案例中深刻反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通过科学的考核、严格的监督和有力的保障,推动行政执法从“罚没驱动”回归到“问题导向”和“服务为本”,让每一次执法都能经得起法律和人民的检验,真正筑牢法治政府的根基。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