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预测答题: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吃心不改、酒瘾难除,有些人甚至还认为吃吃喝喝仅仅是小事小节,没什么大不了,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
预测答题: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吃心不改、酒瘾难除,有些人甚至还认为吃吃喝喝仅仅是小事小节,没什么大不了,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吃心不改、酒瘾难除”现象,表面看是部分党员干部在吃喝问题上的积习难改,但深层次反映的,是他们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对纪律规矩缺乏敬畏之心。个别党员干部将“吃吃喝喝”视为“小事小节”,这种错误认知极具迷惑性和危害性。它模糊了公与私的界限,混淆了正常人情往来与违规吃喝的本质区别。中央反复强调,“四风”问题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吃喝风”绝非小事小节,往往是作风堤坝溃决的“第一道口子”,是滑向腐败深渊的“起点”。这种“小节无害论”的思想,实质上是对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曲解和消解,是对党的纪律严肃性的轻视和挑战。 放任“吃喝小事论”将带来多重严重危害,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第一,腐蚀党员干部个人,导致防线失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违规吃喝看似小事,却极易成为思想滑坡、行为失范的开端。在推杯换盏中,党性原则可能被消磨,纪律底线可能被突破。从接受一顿饭、一杯酒开始,就可能逐步演变成收受礼品礼金、搞利益输送,最终坠入腐败深渊。 第二,污染党内政治生态,破坏组织健康。少数人的违规吃喝行为,如同“破窗效应”,会严重败坏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风气。它可能形成庸俗的“圈子文化”、“酒桌文化”,助长拉帮结派、搞小团体,破坏同志间清清爽爽的关系,损害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更严重的是,它会传递出“纪律松弛”的错误信号,挫伤遵规守纪者的积极性。 第三,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透支政府公信力。“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违规吃喝,特别是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宴请,必然导致群众对干部履职的公正性产生质疑,认为“不请不送不办事”。这严重背离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极大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当群众看到一边是学习教育如火如荼,一边是“酒照喝、饭照吃”,其失望和不满可想而知,党的执政根基就会受到侵蚀。 根治顽疾需综合施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面对这一沉疴积弊,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抓铁有痕的韧劲,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一是强化思想淬炼,筑牢“防火墙”。学习教育绝不能“一阵风”,要持续深化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的学习理解,将其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常修课。要运用好典型案例“活教材”,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反面典型,深入开展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一顿饭”、“一杯酒”背后潜藏的巨大政治风险和纪律代价,彻底破除“小节无害论”、“人情难却论”等错误思想,真正从思想深处拧紧“总开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二是扎紧制度笼子,划清“硬杠杠”。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公务接待、商务接待、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明确标准、划清红线,让执行者有据可依、监督者有规可循。特别是要针对“吃公函”、“吃老板”、“吃下级”、“一桌餐”、“会所宴”等隐形变异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更具操作性和约束力的细则。推动“公务接待清单制”、费用公开等制度落实落地,压缩模糊空间和操作弹性。 三是狠抓监督执纪,亮出“问责剑”。纪检监察机关要擦亮监督“探头”,创新监督方式,综合运用专项检查、明察暗访、大数据筛查等手段,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好“一键举报”、媒体监督等作用。对顶风违纪、明知故犯的,特别是发生在学习教育期间的,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绝不姑息迁就。要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批评、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祸。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对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的领导干部严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四是涵养廉洁文化,培育“新风尚”。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抵制违规吃喝,带头执行规定要求,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要注重家风建设,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营造崇尚廉洁、抵制歪风的浓厚氛围,让违规吃喝行为无处遁形、人人喊打。 作风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犹如滚石上山,一刻不可松劲;犹如雕琢美玉,一刀不可将就。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当好“打铁的人”,更要成为“铁打的人”,始终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在管住“一张嘴”中锤炼党性修养,在拒绝“一杯酒”中砥砺初心使命。唯有如此,才能让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充盈中华大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