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预测答题: “种子、化肥备足了吗?”“你们对乡村振兴有什么好的建议?”乡镇干部和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话农事。村民无拘无束、争相发言;干部认真倾听,边记边思考……群众称赞这样的调研是“脚步轻、脚印 ...
预测答题: “种子、化肥备足了吗?”“你们对乡村振兴有什么好的建议?”乡镇干部和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话农事。村民无拘无束、争相发言;干部认真倾听,边记边思考……群众称赞这样的调研是“脚步轻、脚印深”式调研,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脚步轻、脚印深”式调研核心内涵是形式“减法”与质效“加法”的统一,“脚步轻”:轻车简从、不扰民。“脚印深”,身入心至、务求实效。这恰恰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调查研究”要求的生动诠释。“脚步轻、脚印深”式调研有其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筑牢党群干群“连心桥”,增强信任与共鸣。形式上的“轻”卸下了层级藩篱;内容上的“深”则体现了真诚沟通。干部放下身段,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住牛屋、交农民朋友,坐同一条板凳、说农家话,自然能消除隔阂。群众感受到的是尊重和诚意,从而愿意敞开心扉说真话、道实情,甚至敢提批评意见。 第二,有利于打通政策制定与落地关口的“信息渠”,提升决策科学性与执行力。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千头万绪,难点痛点往往在基层一线。“脚步轻、脚印深”式调研,让干部真正扑下身子,如同陈云同志在青浦调研那样深入田间地头、农民家中。掌握了一手、鲜活、真实的“地气”,政策制定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决策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村民的“争相发言”,正是宝贵民智的主动涌流。 第三,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催化剂”,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干部以“半杯水”心态虚心求教,把农民当老师,在“拉家常”中探讨问题、共商对策,实质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其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的过程。村民感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可能被采纳,会极大地增强对政策的认同感和行动的积极性,从而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上下同欲、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 要让这种优良调研作风成为常态、结出更多硕果,需要协同发力: 一是端正思想,强化宗旨意识与务实作风。根本在于解决“为谁调研”“为什么调研”的问题。要深刻认识到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服务群众、科学决策的工具,而非任务或政绩秀。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引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摒弃“大呼隆”“蜻蜓点水”“赔钱赚吆喝”等形式主义积弊,树立“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调研成效的根本标准。 二是优化方法,做实“身入心至”与问题破解。推广“拉家常”等亲民方式,鼓励更多像题干中“围坐一起”的“板凳式交流”、“田间恳谈会”、“夜访农家”等沉浸式、互动式调研,变“问答问卷”为促膝交谈,营造信任氛围。强化“问计于民”导向,不能满足于“听”,更要善于引导群众分析根源、探讨办法,像陈云同志那样既摸清情况又探讨解法,真正把群众智慧转化为解题良方。 三是健全机制,激励导向与刚性约束并举。完善制度规范,将“轻车简从、不扰民、深入实际”作为干部下基层的硬性要求,优化陪同、接待规定。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重点评估调研发现多少真问题、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满意度如何。强化结果运用,将调研报告质量和成果转化实效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激励干部真调研、深调研。 “脚步轻、脚印深”,这质朴的六个字,凝练了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之精髓,折射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推动乡村振兴植根于干部沉甸甸的责任心与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体现在每一次轻装简行的深入和对群众呼声的真诚回应之中。作为一名有志于服务人民的年轻公务员,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把“脚步轻、脚印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与群众坐得拢、谈得来、听得进、办得实,方能赢得民心、破解难题、共谋发展,真正把这个我们党的“传家宝”运用好,在新征程上续写执政为民的新篇章,让政策与民意同频共振,事业与发展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