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预测押题: 部分地方加码整治躺平干部,有些还公开不作为、反应慢、表现最差的部门和个人,通过颁发“蜗牛奖”“鸵鸟奖”“刺猬奖”以儆效尤,这种负向激励做法颇具争议,对此请你谈谈认识和看法? 【参考 ...
预测押题: 部分地方加码整治躺平干部,有些还公开不作为、反应慢、表现最差的部门和个人,通过颁发“蜗牛奖”“鸵鸟奖”“刺猬奖”以儆效尤,这种负向激励做法颇具争议,对此请你谈谈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有的党员干部满足于做“太平官”、作“躺平”状,在岗位上“混日子”,认为“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难题往上交、面对危机向后躲。推出这类严肃中带点“戏谑”味道的奖项,既是吸收民间智慧创新考核激励干部的好思路,也显示出地方政府治理懒政怠政的决心和勇气。政府来发“蜗牛奖”,类似于“黄牌警告”,是要让慵政懒政怠政者感到难堪、羞愧、没面子,让领奖人“入脑入心”,让机关干部“步步惊心”,真正改变不良作风,力行严实提升服务水平。 用新闻媒体的监督力量来曝光治理“慢作为、不作为”现象,让干得出色的区县部门和个人接受表扬和赞誉,让干得不好的在公众场合红红脸,出出汗。考核评比打破了“一团和气”的氛围。表彰优秀者时才会点名、颁奖,而对落后分子往往以“一些干部”“某个部门”等模糊字语一笔带过。一团和气的评比,令后进者缺少“刻骨铭心”的记忆,问责效果不够强烈,这样的考核对推动工作的作用难免打了折扣。 政府部门吸引眼球的考评作法总是伴随着“作秀”的质疑。面对质疑,拿出实效才是最好的回应。设立“蜗牛奖”,对于推进重点项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职能不到位、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不及时的部门责任人具有倒逼作用,已经初见成效。要求千遍万遍,不如问责一次。治懒治庸必须打破一团和气,不光要用好正面典型的激励作用,也要用足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 一般来讲,谁也不愿意成为众人嘲讽的对象。刺激了干部的羞耻心,“关键少数”才不敢掉以轻心。对于干部来讲,丢面子已是“铭肌镂骨”,更为关键的还在于涟漪效应。在“能上能下”的用人氛围之下,丢面子可能导致丢票子,甚至丢位子,必然影响到个人的政治前途。可以说,这正是“蜗牛奖”的威慑力所在。 “蜗牛奖”要成为常态化的“杀手锏”,才不失为整治懒政惰政的“强心针”,才能让后进者自觉清醒认识、发现问题、改善不足。然而,颁发“蜗牛奖”只是迈出了治懒治庸的第一步。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有的是能力问题,有的则是态度问题,开出的“处方”理当不同。如前所述,如果没有丢票子、丢位子的风险顾虑,如果没有党员信仰宗旨的自觉认识,没有严实的行动作风,单凭“蜗牛奖”的羞赧效应,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真问题。 干部“较真”,百姓才能“叫好”。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摒弃“工作不尽全力,差不多即可”的为官陋俗,告别“拉锯不见末,出工不出力”的旧习;每一个基层组织对存在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讳疾忌医,才能鞭打“蜗牛”成为“奔牛”,打开干事创业的新天地、新气象。 “形式主义的工作让人产生倦怠感,干与不干区别不大,价值感较低,于是诱发‘躺平’。”除设立“蜗牛奖”等形式外,我们也可以尝试通过树立正面典型,扫除“躺平”风气。例如,开展的干部公众形象测评活动,测评内容除“躺平型”外,还有“实干型”;比如设置“蜗牛奖”的同时,设置“骏马奖”。形式主义是基层工作负担的重要来源,大量的无谓事务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压力,成为基层干部“躺平”的外在诱因。除优化考核任用机制外,治理干部“躺平”现象,也应从杜绝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