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热点概述】十六届五中全会,曾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个概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 ...
【热点概述】 十六届五中全会,曾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个概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同样有五句话20个字,但其中有四句话不一样,可以看出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设定的一个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让农民充满了期待,看到了未来。乡村振兴战略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基础视角 (一)谈影响 1. 乡村振兴战略,是给农民们的一颗“定心丸”,也是为其注入的一支“强心剂”。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又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让广大农民欢欣鼓舞,让他们既可以安心种地又可以放心外出,让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大胆经营,这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战略本身将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赋予农业更大魅力,造就了新型“三农”工作队伍,让农业成为有前景的职业,将使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贫困地区脱贫是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贫困地区往往处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偏远乡村。这些村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少有的产业项目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对当地经济带动有限。十九大报告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中,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其总要求、任务和政策措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农民生活富裕,亦是志在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发展更环保、更健康 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要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需要在发展的同时,守住生态文明底线,让发展更环保、更健康,带领村民脱贫的同时,也是在建设农民的绿色美丽家园。 (二)提对策 1. 转换思想 (1)农村并不是只有农业的地方,应该把农村现代化包括进去,突破农业的范畴,将之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 (2)农业不仅是一个提供物质产品的产业,还是一个提供非物质产品的产业。比如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互联网 + 农村,都是新产业新业态。 (3)农业现代化还应包括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以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2.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 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 (1)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2)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性平衡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3)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农村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重视乡村经济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原则。 (4)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开放发展的途径。开放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5)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共享发展基础。农村发展过程中,要切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工作。 3.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厘清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与政府的合理边界,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粮食安全,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的科学宏观调控职能。 4.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1)通过德治着力预防和减少乡村矛盾。 (2)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乡村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 (3)加强乡村自治,引导农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提升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水平。 5. 应该将改革作为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也在寻求农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这些改革可以带来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带来农业结构的提升和质量的全面发展。 6.政府依然需要对“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应有的且大量的财政支持应当因地制宜地加大对乡村的投入,改善制约其发展的硬件设施。 7. 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现代农业 (1)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念,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从顶层设计、教育培训、产业扶持上着力。我国应高度重视职业农民培育,实行“买单式”培养,遵循“遴选培育—资格认证—扶持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生成路径。 提高视角 视角 1. 平衡、充分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进行创新发展,对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让平衡的发展、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得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可以说,乡村振兴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力助推器。 视角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在这个大方向下,要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美丽村庄。报告中的字字句句真的很振奋人心。目前全国各区县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正是为了恢复原有优美的生态景致。真正的美并不体现于外在,而是由内到外所散发出的内涵与魅力。因此,农村美,不仅包括环境整治,资源协调配置等生态治理方面,还体现在人文风俗的转变方面。除了让农村的外在环境美起来之外,乡村振兴战略也在大力提升农村的内在美——农民的 精神文明素养,在建设农民丰盈的精神家园方面下功夫。通过大力开展破除封建迷信、甩掉陈规陋习的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民的素质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村风更淳朴,乡村更美丽。 视角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乡村振兴的目标正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公共资源导入农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乡村振兴也是一条迈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模拟题】 十九大报告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提法: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此你怎么看? 【尚优答题参考重点】 1)表明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原因。 习总书记说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说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全面小康绝不是去除农村后的小康,这样得到小康是不平等、不均衡、不合理的。正如习总书记说“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振兴就是为了让乡村复兴,让民族振兴。 (2)“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勾勒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农民丰收的美好蓝图。如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被摆在总要求的第一位,就是要跳出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让粮食高产稳产,让农业成为有钱可赚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也让农民们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为农民打造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幸福家园。人们为了吃饱肚子而不惜一切代价盲目攫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乡村环境被污染破坏得十分严重,这使农民不得不面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尴尬窘境,而且环境污染问题还会进一步地制约当地农业的发展,更是让农民们雪上加霜。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便是强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应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尊重自然规律以及自身发展规律,让农村尽快绿起来、美起来,实现生态宜居,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努力建设农民的幸福家园。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是乡风文明。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乡风文明,体现着当地农村以及农民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会对当地的产业、生态、治理和富裕产生着潜移默化且十分重要的影响。 【金句补充】 1.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 2.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习近平 3.充分挖掘利用农村深厚的文化积淀,,留住乡风、乡愁、乡韵。 4.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