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务员考试论坛_安徽事业单位招聘_合肥/六安/蚌埠/淮南人事考试网-【尚优公考】

搜索

面试热点之311: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020-4-13 11:52 682

摘要:  【热点概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

热点概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基础视角】

(一)谈影响

1.有助于端正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德、重教,以仁正心,以礼正身,为人们提供了衡量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2.有助于解决现代人精神和道德困境用优秀传统文化“修道义、建人伦”,用高度的文化自觉修缮自身,用主流价值“搀扶”道德,走出精神的困境、道德的洼地。

3.有助于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得到世界的理解和尊重,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就必须大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理念,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4.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凝聚全球华人共同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全球华人戮力同心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共同的血缘、历史、文化是任何势力也割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精神财富。

(二)提对策

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


2. 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

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


3. 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模拟题】
近来,文化类综艺火了一个又一个,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重新认识到诗词的美好与寓意,让青少年多了一份学习诗词的动力,带起了全民学习诗词的热潮。对于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尚优参考答题要点】

(1)解释《中国诗词大会》出现的背景。2016年起,春节期间,除了传统项目走亲戚拜会朋友外,家家户户多了一项聚在一起“与众同乐”的活动方式:“众友于斯会,诗奇可大观”,说的正是脍炙人口的《中国诗词大会》。


(2)对比传统娱乐方式,解释《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长久以来,一直让中国教育学者们感到困扰的是传统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不断式微。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和资讯的方式越来越高效快捷。动动手指便知天文地理,不出房门便知天下趣闻已经不是什么不可能的新鲜事儿。然而,凡事有利有弊,太容易获取,反而让人们忘记了阅读的魅力,遗失了传统文化的涵养。作为新新人类,9000 后,甚至在一出生就有 Ipad、互联网相伴,他们从未有机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诗词大会》的播出,人们为擂主武亦姝的从容自信所折服,更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寥寥数语间的意犹未尽所感叹。有人说读诗书在于传承,然而其实也并非一开始就将基调上升到民族家国的层面,对于每个读诗书的个体而言,传统文化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谈吐源自内在的累积,倘若不读书不识经典,那么开口只有网络流行用语自然也就暴露出自己的内里。


(3)要复苏传统文化,缩小文化逆差,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化作为思想意识层面的结晶,需要依靠教育的“润物细无声”。这不仅要求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不应太过功利,而要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度,同时也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之时能够主动引导孩子接触传统文化,而非一味沉迷数理化和外语成绩的提高。文化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版块,需要依靠媒体工作者的推而广之。然而打开电视,多的是明星真人秀节目,为了博眼球提高收视率,媒体工作者往往太过看重一个节目的娱乐效果,而忽略了节目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底蕴。媒体工作者在引导社会风气这一要务上肩负首要责任。用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营造全民读书识经典的氛围。

【金句补充】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5.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官方微信

手机APP

微博

联系电话:400-310-320 官方微信:sygk100 邮箱:616060907@qq.com; ICP备案号: ( 皖ICP备2023002217号 )
Copyright © 2001-2020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官微:sygk100Discuz! X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