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预测答题: 新学期伊始,不少学校陆续开启“军训模式”。然而,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反映,某些学校竟在官方账号中对军训学生进行“怼脸直播”,引发广泛讨论,相关话题的评论区留言已达数千条。针对个别 ...
预测答题: 新学期伊始,不少学校陆续开启“军训模式”。然而,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反映,某些学校竟在官方账号中对军训学生进行“怼脸直播”,引发广泛讨论,相关话题的评论区留言已达数千条。针对个别学校军训“怼脸直播”,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参考解析】 近期部分学校在军训期间开展的“怼脸直播”现象,表面看是新媒体时代家校互动的一种新尝试,但其本质反映了某些教育机构在流量经济冲击下,出现了教育理念的偏差和育人初心的迷失,将未成年人视为博取关注、提升学校知名度的工具,这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更触碰了法律与伦理的底线。学校军训“怼脸直播”行为危害甚大。 第一,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根据《民法典》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享有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军训中学生汗流浃背、神情疲惫的状态属于其不愿公开的私密场景,“怼脸直播”将其面部特征、行为举止乃至被网友杜撰名字并调侃的尴尬瞬间暴露于数万陌生网友的注视下,直接构成了对未成年人多项基本权利的侵犯。若直播中还伴有依据网友低俗弹幕进行的点名或互动,更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侮辱。 第二,扭曲教育价值并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军训的本意在于锤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一项严肃的教育活动。当镜头刻意聚焦学生的“狼狈相”或迎合网友猎奇心理时,庄严的教育仪式被异化为一场娱乐消遣的“网络真人秀”。这既干扰了正常军训秩序,也向学生传递了错误价值观:即个人表现可以被围观和消费。处于青春敏感期的学生,其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易受打击,这种被公开审视和评头论足的体验,可能对其心理成长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第三,此行为折射教育功利化并败坏社会风气。部分学校为追求招生宣传效应和网络流量,不惜将学生物化为“教育商品”和吸引眼球的“工具人”。这种将教育场域变为营销战场的做法,暴露了其背后浮躁的“流量思维”对教育纯洁性的侵蚀。教育者本应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和引导者,若其自身成为低俗流量追逐的同谋,不仅玷污了师德师风,更损害了社会对教育最基本的信任与敬畏。 治理此乱象需多方协同、综合施策: 一是强化法治保障与监管责任。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网信部门,出台明确规范,将“非必要拍摄”及未经同意的未成年人教育场景直播纳入校园管理红线。要求所有涉及未成年人的校内直播活动,必须事先获得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的明确同意,并严格遵循“最小必要”原则,禁止怼脸拍摄、避免捕捉窘态。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违规学校依法追责。 二是压实学校主体责任与伦理自觉。学校必须坚守育人初心,彻底摒弃“流量至上”的错误观念。任何形式的宣传都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和保护其合法权益为前提。应建立校内直播活动的严格审批流程和伦理评估机制,加强对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使其深刻理解法律边界和教育伦理,自觉成为学生权益的维护者而非侵犯者。 三是加强平台审核与技术干预。直播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对校园直播,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实施更为严格的前置审核和实时监控机制。可利用技术手段,如强制开启“未成年人面部模糊”功能、设置敏感词过滤屏蔽不当弹幕、对违规直播账号及时封禁等,筑起技术防护墙。平台不应等到用户举报或产生不良影响后才事后处置。 四是畅通维权渠道与强化舆论监督。要鼓励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类似的违规直播行为进行监督和投诉。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建立便捷的反馈渠道,并确保投诉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媒体应继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共思,共同营造尊重教育规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在于赋能,在于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它关乎人的成长与尊严,绝非一场哗众取宠的流量表演。杜绝“怼脸直播”这类乱象,需要我们共同回归教育的本真,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将学生的权益和身心健康置于首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那片纯净的成长净土,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下一代,这也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