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现象与政策理解都是综合分析非常典型的题型,但是作答思路却不相同。很多考生用同样的答题思路进行作答后往往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及逻辑混乱等情况。一方面,从定义的角度出发,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上出 ...
社会现象与政策理解都是综合分析非常典型的题型,但是作答思路却不相同。很多考生用同样的答题思路进行作答后往往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及逻辑混乱等情况。 一方面,从定义的角度出发,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某个事件或某些具体的问题,并且都会反映一定的问题,具有争议性。落脚点为对现象或事件谈认知。如对“农村秸秆焚烧现象谈看法?”,“对当前碎片化阅读现象谈理解?”而政策理解类题目则是主体为解决某一问题而采取的具体做法,重点为某主体基于目的采取的具体手段。如“对于交警春节特别罚单事件谈看法?”,对“某镇发出的杀狗令谈理解?”。 另一方面,从答题的侧重点出发,社会现象的重点在于对现象的分析,比如积极现象类更多的是分析积极现象意义,如何进行践行和弘扬。消极现象作答则是分析消极现象的危害,造成这种消极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如何提出解决的对策。而政策理解类题目在作答时的侧重点就在于分析政策出台的目的、具体的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试题演练】 (1)近年来,学生在校醉酒、酗酒现象严重,特别是毕业季,对于学校内“醉酒、酗酒”现象频发谈谈你的理解? (2)为防止在校学生醉酒、酗酒,某高校出台“禁酒令”,禁止大学生聚餐、聚会时饮酒,并规定学生聚餐前要填写书面申请,聚餐时辅导员必须全程在场。对此,你怎么看? 【尚优分析】 通过审题,第一题为对“醉酒、酗酒”现象谈理解,很明显这道题为社会现象题目。第二题“为了防止。。。”强调的是目的,“某高校”指的是主体,出台“禁酒令”为某一具体的做法,所以第二题为政策理解题目。接下来以第二题为例,谈谈如何作答才能得高分。才能更加契合考官的出题意图。 “目的+手段”是政策理解题目的典型特征,所以在回答这道题时先进行目的分析,再进行手段的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题干中给出了一条目的,而我们作答时目的就不能局限于此,否则会让整个的分析不够到位。另外手段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有些政策的手段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分析时需要注意全面性。而最后的提出对策也不仅仅是针对手段的不足之处提对策,从基于最终的目的维度也可以提出相应的对策。所以这里给大家总结为针对手段提对策和针对目的提对策。 【尚优解析】 当前学校醉酒、酗酒现象频发。第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利用在校时间。第二,易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影响学校的安全。第三,也不利于和谐校风的构建。 鉴于此,学校出台“禁酒令”确实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短时间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饮酒是学生的自由,全面的禁酒可能有侵犯学生自由的嫌疑。学生易产生逆反情绪。另一方面:辅导员白天工作很忙,晚上要全程在场无疑上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可操作性不强。还有:学生人数较多,饮酒酗酒要求学生写书面申请,对于学校的监管难度较大。 因此,要想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真正减少“醉酒酗酒”的现象,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可以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的形式加强宣传,让学生明白危害,意识上主动减少此种行为。其次,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也要以身作则起好表率作用,鼓励孩子参加健康积极的活动。再次,学校还可以加大对于“醉酒酗酒”行为的监管,并且可以将其于学生的学分挂钩,根据不同程度的饮酒给予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增加其违规成本。最后,学生之所以酗酒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学校的娱乐活动较少,所以针对于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重视学业的同时也能得到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