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尚优公考推出申论范文解读系列,公考老师认为,多借鉴优质范文对于提高申论写作大有帮助。下面是具体申论范文解读,考生可参考: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 ...
尚优公考推出申论范文解读系列,公考老师认为,多借鉴优质范文对于提高申论写作大有帮助。下面是具体申论范文解读,考生可参考: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尊重,这一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提示:事例积累)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提示:对策)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这不仅是最大可能地修复文物、展示文物,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一样,而且是在创意与服务中让观众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物、感受文化。(提示:给文物以尊严) 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提示:对策)很多时候,之所以尊敬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打“连环夺命call”;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提示:排比)无论是“敬”还是“重”,都是诉诸人类情感并培养情操的过程,敬人者会自重、自重者更要敬人,懂尊重的“人设”才能立得住。 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提示:对策)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提示:名句积累)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李洪兴) (小结:作者通过“董卿的采访,三分钟内跪了三次”引出本文的论点“尊重”。何为尊重?列举了一些不尊重的现象,并说明尊重不止要挂在嘴边,更要付诸行动。尊重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其实也是一样。对于人们对文物的乱摸乱画也是不尊重的表现。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合适的距离,才有真正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