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半月谈(第18期)(精选) 半月评论:向共和国建设者致敬 68年,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68年,一个国家创造了从积贫积弱到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奇迹。又到一年国庆时,回味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中国 ...
2017年半月谈(第18期)(精选)【19】
多管齐下拒绝新浪费 受访专家认为,“新经济”发展导致一些污染物增加,除了企业要履行相应社会责任外,行业也需要制定更明确的标准,从政策上来鼓励各方加入绿色行列。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觉性,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多管齐下让“新经济”拒绝新浪费。 一是设立治理目标,制定行业标准。“目前快递使用的不可降解材料,事实上是符合当前的国家标准的”,一位业内人士说,而且绿色材料往往成本较高,企业必然会选择成本更低的材料,建议提高标准,强力推动绿色行动。而对于共享单车出现的闲置浪费,相关专家则认为,随着行业洗牌,越来越多的单车品牌将退出市场,情况会有所好转,但仍需考虑破损带来的治理难题。 二是利用经济杠杆,从源头端降低污染物使用。在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看来,以外卖和快递行业来说,国家可通过税收杠杆,大幅提高塑料餐盒、塑料袋的使用成本,同时降低纸盒、可降解塑料等绿色包装的使用成本,遏制住包装污染的势头。 三是推动消费者一起参与到绿色行动中。“各行业的绿色化势在必行,应让政府、商家、物流企业、物流平台加上消费者‘五方联动’。”中国快递协会副秘书长杨骏说。菜鸟网络董事长童文红表示,“对于绿色材料增加的成本,国家政策扶持一部分,商家和物流合作伙伴,也要给予一定补贴和支持,同时消费者也要承担一部分”。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各方面的努力,“新经济”正在拒绝新浪费,科技也可带来“绿色”。例如,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国内“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共同发起的“菜鸟绿动计划”,开发应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及无胶带纸箱等,目前300万个绿色包裹已到达消费者手中…… 活水润贫乡 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四川大凉山、大巴山的多个贫困村采访了解到,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当地以邮储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直接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服务国家扶贫开发行动计划,通过贷款到户、带资入股、立体帮扶等多种形式,为深山贫区送去金融“活水”,逐渐走出了一条“资金跟着贫户走、贫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金融精准扶贫新路。 “母牛生小牛,借钱生新钱” 吉五赤乞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布拖县九都乡芝洛古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也是大凉山深度贫困村。这里的老百姓普遍种植马铃薯、荞子和玉米,但粮食往往只够自己吃,很难再有别的收入。 吉五赤乞说,一直想搞点养殖,母牛生小牛,小牛能卖钱,就有了收入。但一头母牛的成本近万元,自己根本出不起。这样的情况在芝洛古村乃至整个大凉山都并不鲜见,对于那些勤劳的人们,几千块的起步资金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吉五赤乞以前只有领取国家的补助才会和银行打交道,从来没想到过自己能从银行贷款。他们收入低、没抵押、没担保,一般不是银行的理想客户。 “这也就是金融扶贫的意义所在。”邮储银行凉山州分行三农部总经理姚华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该行开发了“惠农易贷”小额信贷产品,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3年以内、5万以下、最低可执行基准利率的“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信用贷款。 作为这款产品的首批客户,吉五赤乞去年5月份拿到了1万元的母牛养殖启动资金,而一年后这头母牛生下的3头小牛市场价就已经超过1万元。“母牛生下小牛,借的钱就能生新钱。”吉五赤乞说,修新房的时候修了新的圈舍,以后还要多养几头。 给贫困户贷款.最怕的就是出现还贷风险。对此,目前至少宥两重保障:一是有村干部和农技员对资金用途和养殖技术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还款来源;二是由政府与银行共同设立风险基金,按7:3的比例兜底承担风险损失。 在芝洛古村,这样的贷款邮储银行总共发放了60多笔。而截至2017年5月底,邮储银行累计在凉山州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978.6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827户。这些贫困户手里的信贷资金已然成为一汪“活水”,浇透了“最干涸土地”。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大湾村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综合利用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发挥精准扶贫贷款的纽带作用.让当地的贫困户可以从产业项目中持续获得收益。 周庆禄介绍,大湾村采取了“专合社+贫困户+村委会+政策贷款”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项目发展,贫困户利用帮扶资金购置种羊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利用邮储银行扶贫贷款滚动发展,产出的收益在合作社、贫困户和村集体之间按6:3:1分配。 这种方式被称为“带资人股”,就是贫困户将银行发放的小额扶贫信用贷款“投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集中使用发展产业项目,企业或合作社承担还款义务并按年给贫困户保底分红。在凉山州冕宁县拖乌乡鲁坝村,一个规模上千亩的食用菌产业园也以这种方式惠及当地数百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地干部说,这个办法既避免了贫困户有资格贷款但缺少项目的尴尬,也缓解了企业有技术但缺乏资金的困境,还有效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乡里去年第一批69户贫困户将310万元贷款“入股”,年底都有现金分红,今年第二批100户又投入了500万元,规模持续扩大。 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贫困户收益的多元化。49岁的吉克布机莫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将扶贫贷款5万元投入企业,得到了1800元的分红;在园区打工一天最少70元,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流转1亩多土地每年还有几百元。“一年加起来有两万五,脱贫有信心。” “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人有了长期支撑,贫困户、企业和银行多方共赢。”邮储银行冕宁支行行长郭波说。据半月谈记者了解,仅邮储银仃四川省分行就针对凉山等地20多家涉农企业展开同类合作,授信扶贫贷款额度达6500余万元,可惠及贫困户1300多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