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目前已是全球范围内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在钢铁、汽车、化工、机器设备、飞机制造、电气产品、医药以及军事装备等制造业的 ...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目前已是全球范围内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19世纪后期到 20世纪中叶,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在钢铁、汽车、化工、机器设备、飞机制造、电气产品、医药以及军事装备等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其生产规模和出口份额,都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工业品出口的重要基地。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工业从以出口重化工业产品为主导逐步转向以出口附加价值高的机械电子产品为主导,成为机电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21世纪初以来,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都能看见各种商品打着 "made in China" 的标签。过去的十多年,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中国已经拥有在服装、电子机器、家电、摩托车等领域的全球最大生产规模,并且成为了最大的出口国。全世界绝大部分的粗钢、家电、手机、水泥、汽车、计算机、摩托车、电话机、相机、纺织品等产自中国,且生产份额均为全球最大。 但过去中国制造主要凭借的是资源优势和人力成本的优势,价格较低,抢占了大量市场,但现在中国正在逐步失去这一优势。“中国制造 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着眼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力争使中国逐步迈入强国行列。2017 年 3月,工信部组织修订《“中国制造 2025”分省市指南(2017 年)》,该指南把重点任务和各地资源禀赋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突出专有所长、打造中国制造“新版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经济转型期过程中,中国政府在重视“中国制造”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国智造”,在政策上支持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一)谈影响 1. 低端化无法“超车”。 美国启动“再工业化”,德国实施工业4.0,不同的战略名称传递出同样的信息:制造业仍是各国竞争的焦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昔日的成本优势不再,能否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 各国都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行战略部署和技术攻关,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毫无疑问,这些领域的竞争会日趋激烈。但是,我国要弯道超车,就要靠它。例如,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搬运、上下料、喷涂等对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环节,而焊接、装配、洁净等环节主要被外资企业生产的六轴及以上、多关节高端工业机器人所垄断。就在这些国产机器人当中,大量的零部件还是从国外进口。进口零部件再组装,生产中低端机器人,发展新兴产业走的还是传统产业的老路。即便以后规模很大,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将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如果不能对此采取有效措施,我国将无法实现弯道超车。 2. 从低成本转向差别化竞争。 低成本优势消失,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双重压力使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显得更为急迫。我国必须调整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必须从国际市场的低成本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差别化竞争。未来的生产制造是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将使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根据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市场定位。差别化的市场将给我国传统制造业创造更多的提升空间。我国拥有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产业生态体系。如果能够充分挖潜开荒,传统制造业同样大有可为。不能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简单等同于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改造。单纯的自动化改造,只是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发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智能转型,实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运作管理、售后服务的全面升级,在传统制造业中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 3. 世界经济格局总是在变,企业总是要面临各种压力。 做出最“牛”的产品,这才是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互联网时代要做出最“牛”的中国智造,必须依托技术进步和互联网平台。只有在互联网平台上,企业才能把各细分环节最尖端的技术拧成一股绳,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产品,提供最优质的客户体验。 4.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由低到高的演进历程。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跨跃式发展进程中,民营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些民营企业缺少机器大工业阶段的熏陶,其工业基础并不很牢固。我国要跟上“再工业化”的步伐,必须多管齐下,不光要注重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还要加强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培养。 (二)提对策 1. 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陈旧 我国多数企业发展的理念陈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诸如企业领导者经营理念短期化,更多地关注一时的企业产值和利润;片面理解企业成长的内涵,把企业成长片面理解为“做大做强”,而轻视企业做大做强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问题。 2. 产业技术普遍落后,技术创新匮乏 产业技术落后是我国各行业的通病,而传统制造业的技术落后尤甚。在产业技术落后的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十分匮乏。由于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十分匮乏,故即便在研发投入较高的传统制造行业,其之产品在国际同行中同样缺少竞争力。如石化行业,2006 年人年平均 R&D 经费达到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 7.85 倍,但其仍然是产品种类少,档次低,精细产品稀缺。 3. 企业管理与产业组织落后 我国传统制造业多数企业管理落后。沿海早期开放地区传统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某沿海省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水平之低,我们即不难看到全国传统制造企业管理的落后。在企业管理落后的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多数行业的产业组织也与现代化大生产不相适应,除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较强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四个行业外,其它约十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普遍偏低。 在新时期,如何实现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尚优答题参考要点】 (1)阐述中国制造的背景。新常态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智能制造是解救传统企业的新动力,传统制造业遭遇困境,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制造业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近年来,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正逐渐丧失以往引以为自豪的成本优势。加上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掀起“再工业化”浪潮的双重挤压,传统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一些领域还深陷产能过剩、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泥潭之中。 (3)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创新意识不强,山寨模仿成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排斥外来产品竞争;产业推广渠道狭窄,营销手段单一。 (4)针对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要想更好的实现产业升级,我们应该: 一是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传统行业转型,探索新型的产业模式和业界形态。 二是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适当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帮助。 三是养成谦虚谨慎的态度,努力学习他人企业的优势,政府可以多多举办企业交流会,更好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四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需要发扬大国“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