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务员考试论坛_安徽事业单位招聘_合肥/六安/蚌埠/淮南人事考试网-【尚优公考】

搜索

2018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片段阅读

2018-3-5 11:46 825

摘要:   行测中的片段阅读一般变动不大,但是一些细微的变化还是不少的,例如在命题角度和设问上出现了一些新花样。面对花样迭出的片段阅读,大家应如何备战国考呢?  片段阅读出现了这些的新变化,例如在设问上,花样尤 ...

 行测中的片段阅读一般变动不大,但是一些细微的变化还是不少的,例如在命题角度和设问上出现了一些新花样。面对花样迭出的片段阅读,大家应如何备战国考呢?
 
  片段阅读出现了这些的新变化,例如在设问上,花样尤其多,比如出现了这样的问法: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讲述的是……,下文推断题出现了罕见的逆向思维,并且“作者”出场的机会也增加了;还有这样的问法:下列哪句话最能概括这段文字所包含的道理;最稀奇的是阅读理解中竟然出现了一道定义判断题,这是怎么回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作者”也任性
 
  今年国考尤其关注“作者的想法”,不仅有“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讲述的是……”,还有“作者想说的是……”,“作者希望科幻作品……”,下面就通过这一题,大家一起来猜一猜“作者”在想啥,命题人又在想啥。
 
  (2016年国考)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一眼扫过,就会发现本题的设问与一般试题不同,命题人将主体换成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做呢?笔者推测,原因有二:其一,将问题主体由“文段”改成了“作者”,会给大家一种错觉,即这道题目主观性较大,容易忽视文段的整体内容,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猜测“作者”的意图;其二,用来扰乱大家答题步骤,一般来说,作答片段阅读题的顺序是设问→题干→选项,第一步就让大家遇到了“拦路虎”,目标不明确,让大家区分不出题型,扰乱答题步骤,从而为解题设下障碍。
 
  二、概括题型花样多
 
  (2016年国考)无论导演还是监制,都是非常复杂的工种,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没有经历过片场的摸爬滚打,在现场的执行能力就会有问题。因此,在一些电影产业成熟的国家,新人从学校毕业之后,要先在制片厂当学徒,从写剧本开始,再经过副导演、执行导演等环节,在各方面技能掌握齐全之后,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导演,此后再“导而优则监”。
 
  下列哪句话最能概括这段文字所包含的道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天才是1%的天赋加99%的努力
 
  D.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读完选项可知,诗句都是平常耳熟能详的,且意思也较容易理解。通读文段,只要能抓住文段中的要点“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新人从学校毕业”、“要先……再经过……”,都可得知文段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只有A项符合。这类题型,可能因为是新题型,难度反而小,易得分。
 
  三、阅读理解、定义判断傻傻分不清楚
 
  虽说阅读理解和定义判断的题干都是文段,但二者从文段内容和设问形式上还是泾渭分明的,但今年的阅读理解迎来了一道的怪异题目,不论文段内容还是设问方式都极其类似定义判断,犹如一颗落错方位的棋子,把大家弄蒙了。下面就来看一看这道题:
 
  (2016年国考)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心理学家的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
 
  A.在集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B.在明知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
 
  C.喜欢用“阴谋论”解释超越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
 
  D.在过于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试图改变
 
  读完设问可知,这是要结合文段内容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心理学家的发现,这与定义判断的设问方式几乎一样。再看文段内容,整个文段论述的都是心理学家的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也类似一种定义,但是篇幅比普通定义要长很多。
 
  观察选项,发现比定义判断简单。直接抓住文段重点,一一排除选项即可。当然也可以把它当做定义判断题来解答,定义要点:①对世界的认识有“一致性需求”,要改变外在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②人类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观察选项,只有C项符合这两点。

官方微信

手机APP

微博

联系电话:400-310-320 官方微信:sygk100 邮箱:616060907@qq.com; ICP备案号: ( 皖ICP备2023002217号 )
Copyright © 2001-2020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官微:sygk100Discuz! X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