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预测押题: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如今,听”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但因工作人员态度良好,做事又处处摆规则、讲流程,常让人办不成事也只能憋着。对于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软钉子”。对此,你怎么看? ...
预测押题: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如今,听”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但因工作人员态度良好,做事又处处摆规则、讲流程,常让人办不成事也只能憋着。对于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软钉子”。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软钉子”现象表面上对待群众态度友好,积极办事,但实则不解决问题,是一种变相的不担当不作为的慢表现,更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高效办成一件事、“蕞多跑一次”乃至“一次不用跑”主流环境下,“软钉子”要不得。 其造成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不能忽视、不可纵容。一方面消磨着群众和企业的耐心,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令政府的公信受损,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软钉子”的背后反映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个别工作人员心术不正,手握权力想要“从中作梗”一些不正当的企图,隐匿在满面笑容之后、拖拉推延之中。二、个别工作人员作风不正,在为民服务上过于强调形式上的合规性和流程化操作,忽视了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亦或是本领恐慌、害怕担责,害怕麻烦,故意渲染流程的复杂。三是一些流程设计得不科学不合理,繁琐复杂,限制了工作人员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因此,要拔除“软钉子”,还需对症下药,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持续优化办事流程。简化不必要的审批,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一网通办式平台,打通“蕞多跑一趟”的“蕞后一公里”,同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持续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一方面加强思想建设,利用好三会一课,我为群众办实事,廉政警示片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党性修养。另一方面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水平,建立完善的动态学习和培训机制,通过适应性学习和培训,为基层干部赋能。 三、完善问责与激励机制。出台治理问责和激励实施办法,让反向问责与正向激励双管齐下,树立问责的威慑力,给懒政亮红牌,还为敢作为的干部建立保护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健全监督与考核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建立好差评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的考核,对存在“软钉子”现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震慑效应,作倒逼工作人员积极担当,主动干事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