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务员考试论坛_安徽事业单位招聘_合肥/六安/蚌埠/淮南人事考试网-【尚优公考】

搜索

面试热点之319:“治愈经济”背后的社会学分析

2020-4-13 10:38 565

摘要:  【背景链接】在繁忙的都市中,来自多方的压力与焦虑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一些商家瞅准消费者对解压、释放情绪的需求,将它们的产品与服务贴上解压、放松的标签,“治愈经济”就应运而生。消费者被治愈的方式 ...

【背景链接】

在繁忙的都市中,来自多方的压力与焦虑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一些商家瞅准消费者对解压、释放情绪的需求,将它们的产品与服务贴上解压、放松的标签,“治愈经济”就应运而生。消费者被治愈的方式多种多样,“治愈经济”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比如瑜伽、健身等减压活动,或者情绪包装、答案茶等主题产品。可以说,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治愈经济”。一位消费者最近就感受到了一次“治愈”服务。在一次独自出门用餐时,店家贴心地提供了“陪吃”服务,将一个毛绒玩具摆放在她面前,并为毛绒玩具添加碗筷,让用餐者感受到被陪伴的氛围。
热点预测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消费者在一次独自出门用餐时,店家贴心地提供了“陪吃”服务,将一个毛绒玩具摆放在她面前,并为毛绒玩具添加碗筷,让用餐者感受到被陪伴的氛围。一些商家瞅准消费者对解压、释放情绪的需求,将它们的产品与服务贴上解压、放松的标签,人们把这背后的经济效益称为“治愈经济”,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尚优参考重点】
近年来,“治愈经济”在中国许多大中城市风靡起来。小到“玩偶陪伴进餐”、大到“下乡田园种植”,各式“治愈经济”消费项目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治愈经济”存在一定规模的预期市场,甚至还有持续火爆的前景趋势。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治愈经济”是现代化进程当中市场经济出现的正常现象。“治愈经济”只要合法合规,不与社会习俗和基本道德冲突,就存在合理的发展空间,社会需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同时也要多一份引导和规范。
第一、“治愈经济”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作为在经济相对富裕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同父辈存在巨大差异。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温饱的生理需求型经济行为,越来越表现出精神层面的自我追求和生活意义的价值实现等人格属性。然而信息社会的矛盾在于,它既可以扩大人们的交往空间、增加人际交流的机会,但也将传统社会许多社会互动消解得“支离破碎”。取而代之的是,当今社会交往的扁平化、碎片化和非在场化。人们虽然“自愿”身处许多光怪陆离的热闹之中,却时常感叹自我的迷失和精神的孤寂;人们虽然“热衷”参加各种眼花缭乱的线上线下活动,却不断抱怨自己有限的休闲时间被“侵吞”和“瓜分”。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喜欢“宅”在家里、“痴”于手机、“困”在网络、“迷”于虚拟。当不完善的自我被信息饱和的目标所俘获时,充实自我的真正道路反而容易迷失,人们误以为通过信息递增的方式就能够弥补心灵的意义缺失。而最大问题是,意义本身并不存在于这些表面化的信息之中。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商家瞄准的“陪伴式”的治愈经济就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
第二、“治愈经济”治愈效果有限尽管“治愈经济”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但如果严格按照医学技术或心理治疗的专业标准,这里所谓“治愈”显得并不是很靠谱。虽然有的人对于“治愈经济”有所诟病,可是换个角度看,“治愈经济”主要出发点是以帮助消费者舒缓情感、调节精神、充实心灵为目标而开展消费活动。它通过提供一个静谧的环境让人“坐一坐”“发发呆”;营造一个温馨宁静的空间让人“缓缓神”“舒舒心”;创造一个亲近自然、让人“回归自我”的机会。少许次进行的“治愈经济”消费项目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人们的苦闷、烦恼或焦躁。但毕竟作为人们自愿花钱体验的消费,“治愈经济”消费体验客观上也会暂时缓和一下个体的心理紧张,抚平一些内心不安。通过轻松活泼的干预方式,这些消费体验在人们匆匆工作生活的间隙起到一定程度“心灵放假”的作用。虽然从真正治愈心灵创伤、愈合心理痛楚的角度看,它们只能算得上是“点缀”“补充”,绝大多数尚停留在“治标”的水平,但对于这些消费体验,外界也无可厚非。商家出于迎合社会消费需求的目的,推出一些花样翻新、吸人眼球甚至有些“噱头”色彩的消费项目,只要他们遵守法律、遵从公序良俗,社会不必过度指责,更不需要禁止打压,人们也不必对这些“治愈经济”消费项目拒之千里。
第三、“治愈经济”并不是万能良药。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如果个人负面的心理情绪比较轻微,通过“治愈经济”的消费体验或许可以较为顺利地帮助当事人像抹去桌面的灰尘一样,暂时抹去心理阴影。但如果个人负面心理情绪较为严重,那么仅凭这些消费体验就很难真正恢复到正常状态。况且,进行“治愈经济”的消费开销不小,往往适用于有一定消费能力、观念开放、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且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压力较大、流动性较强的中青年群体。他们一方面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承受着高强度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能够发挥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有些时候在不便从社会支持系统获得帮助,又还不至于求助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的情况下,找到某个合适的“治愈经济”消费项目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只是需要注意避免把这种“点缀式”“补充型”选择当作主要手段,而是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心与心的家人好友情感沟通、健康有度的文化活动等当中恢复身心愉悦,坦然接受自我,回归本真生活。
第四、包容审慎的对待“治愈经济”海量的信息客观上营造了一个信息饱和的外部世界,单独个体的自我演绎既可能得益于信息饱和带来的促进优势,也可能难以避免地陷入信息饱和带来的被动牵引。这种不自觉的偏差效应最直观地表现在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刷屏客”“键盘侠”。个体信息饱和并不能等同于心灵的充实。商人的“嗅觉”总是敏锐的,利益的诱惑不允许他们让商机白白流失。“治愈经济”不是中国独有的,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带有“治愈经济”标签的消费项目或活动比比皆是。中国社会已经具备发展市场经济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正常市场经济行为,人们更无须“谈虎色变”,对待“治愈经济”不妨容留空间、给点时间,加以正确引导、合理规范,从容应对各种可能面临的新问题。
“治愈经济”消费项目往往同一般的商业消费项目有一些差异,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也存在一定的隐秘性。进行“治愈经济”消费的个体通常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猎奇的窥探心理,而他们更大程度上是冲着释放心理压力、放松紧张情绪、调节身心平衡和焕发生命活力去的。应该肯定的是,“治愈经济”的经营者初衷并不是营造“纸醉金迷”的“堕落乱象”,“治愈经济”的消费者也确实是想寻找在忙碌工作生活之外的一片心灵港湾。但囿于新鲜事情的一些限制,“治愈经济”的“治愈”效果还是值得商榷。
金句补充
1.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喜欢“宅”在家里、“痴”于手机、“困”在网络、“迷”于虚拟。
2.个体信息饱和并不能等同于心灵的充实。
3.人们更无须“谈虎色变”,对待“治愈经济”不妨容留空间、给点时间,加以正确引导、合理规范,从容应对各种可能面临的新问题。

官方微信

手机APP

微博

联系电话:400-310-320 官方微信:sygk100 邮箱:616060907@qq.com; ICP备案号: ( 皖ICP备2023002217号 )
Copyright © 2001-2020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官微:sygk100Discuz! X3.1
返回顶部